我在高三修文物-高三散文1500字

作者:作问界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00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我在高三修文物-高三散文1500字的相关文章:在高二文理分科时,无数人自谥先知对我说不要选择文科。我并非不相信理化的公式符号有着天然的美妙,只是单纯地向往人文精神给人带来的心灵震撼,想用语言文字去探索那些被多数人看做虚无缥缈的东西。是情感吗?或许...

在高二文理分科时,无数人自谥先知对我说不要选择文科。我并非不相信理化的公式符号有着天然的美妙,只是单纯地向往人文精神给人带来的心灵震撼,想用语言文字去探索那些被多数人看做虚无缥缈的东西。是情感吗?或许是吧。

我曾以为选择文科的人都带有对世俗偏见的不屑以及对人文精神的热爱,至少也饱含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可当我坐在文科班的第一天我便知道多数人对文科的非议并非空穴来风。有人认为学文更容易角逐名校,整日把自己埋没于题海非课本内容一概不看;有人认为相较理科的严谨紧张,学文似乎更易也更能抽空去放飞自我;而对人文精神有着独到见解与热爱的少数人,沉溺于野史杂谈,对课本官方知识深恶痛绝。总之,在我们这个小城,更多人把切实可见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兴趣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我很少能见到如我所想的思考学习两不误的文科生,而我自己是否做到二者兼顾也未有确切答案。所以,在学文之初,我便滋生出些许的失望,对环境和对自我质疑的失望。

而后那一段最初的时光,我确实自谥不凡本着思辨思考的心态看完多本名著,当然,紧张的高三是不允许我有过多的课余时间,所有的书我都在课堂上争分夺秒地看完,好像看得越快越能满足我不知从何而来的虚荣心,成为我可炫耀的资本。我曾笑谈有些人看书只是为了识字对文字背后的深刻一概不知,像乞丐为了果腹不管所啖究竟是泔水或者佳酿,殊不知我自己也慢慢陷入这个误区。当我花一周看完《百年孤独》后,眼神空洞地托腮沉思一节课“马尔克斯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而月考成绩上我眼睁睁看着自己从第七滑到第四十八时才恍然大悟,马尔克斯告诉我“你应该好好学习了”。

高三最难忍受的不是题海般的作业和混乱的作息,而是孤独。当所有人都把头埋在复习资料摞成的高山下,你偶一抬头,像是在空无一人的山谷,写字的沙沙声便是不知何处来的山风,所有人都在孤军奋战,都在山中修行。文科拼的便是定力,谁能忍受深夜发热的灯,黎明疲倦的眼,难题困住的思维,师长叹气的无奈,谁就完成了这场孤独的修行。每当我做题到瓶颈处,一抬头所有人都在奋笔疾书,我生怕被落后紧紧盯着卷子却实在毫无思路,有如所有人一同摆渡,别人都顺着风等畅流偏偏我就卡在了石缝中,怎能不紧张?怎能不恐慌?如此几次我便饱尝了失败的酸楚,后来我也慢慢学着把难题放到最后去处理,懂得了不要被他人的行为左右,忍受孤独,高三毕竟是独自一人的孤军奋战。

多少人叫嚣着减负说什么高三就应该释放压力去咆哮嘶吼,在我看来题海战术却是最适用于文科生的,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主观的存在,每天练习对题感的培养让我获益良多,所以把题做精的前提就是把题多做。高考的前一周我和同学一起买了最后一套文综,发了狠要在考前做完,苦战到半夜,做完后内心深处的充实让人欣慰又自豪。本以为只有我做完了全部,同学交流后才知道大家都废寝忘食的赶工,所有人都在努力,都在拼搏着做和语言文字最后的较量,所以从来不要高估自己的努力,也许你自以为能鹤立鸡群,其实只不偏不倚达到了及格线。当然也不要眼高手低,抑或妄自菲薄,有了对自己最好最切实的认识,就像有了坚实的铠甲,抵御着孤独,失望,以及蠢蠢欲动的负能量。

回想我在高三这年,如隙中驹,石中火,浓墨重彩就此别过。最后一声铃响,那一瞬,我把所有抱怨归还给风,所有困倦归还给夜,所有眼泪归还给海,我把所有庸庸碌碌与失望迷茫归还给过去的我,而来日的我,孤独而勇敢,为我的初心—人文梦而一往无前。

当《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石激起千层浪时,我突然想到,我们在高三对知识的复习,不也如修文物一样吗?语文要精雕细琢,每天每日的修缮方可重现旧日的华美;数学在于思维巧妙,想象它曾经的结构自己勾勒出旧时模样;文综不过是耐心去观察,抚摸它的裂痕感受它的回音,从指尖的缝隙去还原瑰丽所在。

我在高三修文物。如今,功成,只待山河。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我在高三修文物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zuowenjie.com/a/653b14f3bb843663f6006f9b.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