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昆剧《顾炎武》喝彩-关于戏曲的作文1200字

作者:作问界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64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我为昆剧《顾炎武》喝彩-关于戏曲的作文1200字的相关文章:水磨腔里,一唱一白皆可见“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文化魅力;《日知录》中,一字一句莫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的确,当“昆曲&rd...

水磨腔里,一唱一白皆可见“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文化魅力;《日知录》中,一字一句莫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的确,当“昆曲”和“顾炎武”这两张昆山最具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完美邂逅于一体,昆剧《顾炎武》无疑是一场文化与情怀交相融合的视听盛宴。

凭借昆曲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昆剧创新的表现形式,加以《思归》、《诀母》、《惊碑》、《对狱》、《论试》、《问陵》六出折子戏联缀,一代宗学大师顾炎武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台上尽显淋漓。路途的坎坷、生命的遭劫、记录的浩瀚、考证的艰难……顾炎武无时无刻不承受着离家的孤寂、身心的疲惫与“遗民”的苦难,而“行踏幽燕、叩过京畿、复兴经史、继存绝学”,面对挽救残存中华文明的责任,他义无反顾。“正人心、拨乱世、续文脉、保天下”,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唱词似乎回荡起了百年历史的烟云,激励着新时代的国人扛起历史的担当、文化的使命。

作为一部“抒情历史昆剧”,《顾》剧将表现样式诗化处理,具有某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瑰丽与浪漫,或者说是中国古典艺术所特有的灵动与多彩。从文本基础开始,到整体的二度呈现,包括音乐、舞美、造型、灯光……舞台上的一切都追求精湛与典雅,透出秀美与曼妙。“诗意、隽永、雅致、浪漫”,这种艺术效果本是源于昆剧艺术所具有的本体特色与古典文学素养,相比而言,其他艺术是难以通达的。因而,编剧罗周在创作过程中说:“通过昆剧的形式,我希望我们将此做到极致,以努力接近顾炎武伟大痛苦而孤独的灵魂。”

据了解,昆剧《顾炎武》同步排演“名家版”和“青年版”两个版本,一戏两版同时排演,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开创了昆曲演出史的新模式。当代昆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团队除在“首演版”中扮演部分角色外,更将传承接力,在“昆昆青年版”中挑梁主演。

这点上的创新令我感触颇深。老昆剧与青年演员的碰撞,古典古朴之风与现代舞台技术的创造性结合,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封闭与开放的呼应。两者既“不露痕迹”又“豁然开朗”,丝丝入扣,里应外合,相得益彰,文化上的创新为《顾》剧带来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正如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所说:“文化不能强制,部分人学会欣赏它就好;传统文化也不能复兴,鼓励现代年轻人借鉴传统文化的美丽,创造当代充满现代感的文化。”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一批对传统文化“吃透”的学者,提炼出其中的精华,让年轻人能比较轻松地接受它,进而创造出当代的美丽。同时,也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明融合共通,找寻其中的共同点,不断推陈出新。

“一种表演艺术,如果没有青年观众的参与,就不会有辉煌的前途。”昆剧《顾炎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正归功于对青年观众的文化创新上。

而在创新文化的同时,《顾》剧在核心上传承了顾炎武“忠于天下”的家国情怀。一位“清学始祖”对于中国文化的坚守、反省与守护,一份中国传统文化人博大的情怀与责任担当,突显了全剧的人文气质与文化气派。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人志士的品格情怀,在《顾》剧中得以向世界绽放,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现与“文化自信”的强有力支柱。

历代圣贤的德行风范,仁人志士的风骨气节,家国情怀的薪火相传,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穿透千百年来的史册,感召着我们这些后来人。只有尊重和传承熠熠生辉的民族遗产,我们才能锤炼出坚忍不拔、兼收并蓄的民族精神,才能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圆自由民主富强的中国梦。

而当代的昆山,文化的创新与情怀的传承正在有机的结合,创造出了社会精神财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大美昆曲”与“大好昆山”相互助力,唱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昆剧《顾炎武》作为传承与创新两者的载体,文化与情怀两者的交融,是昆山打出的第三张“金名片”,值得我们深深为之喝彩!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我为昆剧《顾炎武》喝彩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zuowenjie.com/a/6562a9e9b59d8425fb0cf083.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