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议论文最新作文时事素材大全

作者:作问界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61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2014年高考议论文最新作文时事素材大全的相关文章:三个响头,磕碎了廉耻孝道杨教授是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一个走出国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副教授,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育成人,但在老母亲病重瘫痪之际,他却向母亲索要存折和退休工资卡,准备把母亲送去...

三个响头,磕碎了廉耻孝道

杨教授是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一个走出国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副教授,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育成人,但在老母亲病重瘫痪之际,他却向母亲索要存折和退休工资卡,准备把母亲送去福利院,仅仅是因为他觉得每个月1500元的治疗费和赡养费太高了。母亲不肯,他竟跪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声称以此还她的生养之恩,从此和母亲断绝母子关系!(12月19日《国际旅游岛商报》)

这则新闻本质无甚新意,无非是子女不孝的家长里短,自古有之,只是似乎现在特别多,电视、报纸、网络上随处可见,简直可以编出一本《不孝事迹大全》的大部头来。原本该是亲密温馨的至亲,到头来撕破脸皮互相指责声嘶力竭,甚至对簿公堂,多少有点让人唏嘘,不过这次杨教授的三个响头,着实让笔者见识到“不孝”的更高一个境界:舍不得银子赡养老母也就罢了,“磕三个响头还生养之恩”这种无节操的混账话居然顺顺溜溜地说出了口!

佛家有因果一说,也不知杨教授的母亲李阿婆种了什么因,得了这么一个苦果。新闻里报道的是,李阿婆本是一名护士,家徒四壁,以微薄的工资含辛茹苦拉扯儿女长大,供他们读大学直至成家立业,老伴逝世后又一人照顾几个孙子孙女……这怎么看都不像“恶因”,偏生得了个苦果!李阿婆是中国典型的母亲形象,为了子女操劳一辈子,按说当是儿孙绕膝享清福的时候,却落得个老无所依的下场,几十年的辛劳,换来三个冷漠的响头。

如果磕几个头就能还了生养之恩,这“恩”也未免太廉价。杨教授贵为医学院教授,也许术业有专攻,数学没学好,笔者来告诉您,这“恩”该怎么算。不谈十月怀胎,那是母性本能,从杨教授能走路的年纪算起,吃饭喝水,穿衣戴帽,这是生活开支;寻医看病,社交娱乐,这是额外开支;学费书费,这是教育开支;既然杨教授不愿母亲住自己家,那您还得把那几十年的房租给算上。大概就是这么几项,再对比当年物价和现在的通货膨胀,这笔钱想必能让李阿婆过个舒服的晚年了。要还生养之恩以断母子关系,所谓“亲情”已不复存在,变成一场交易,那就得这么算,简单地说,我养你多少年,你还我多少年。

杨教授触地有声的三个响头,不仅侮辱了“生养之恩”,也磕碎了廉耻孝道。没了诚意和孝心,三个响头一文不值,算您几个创口贴的钱已经很大度了。虽然道德已然无法约束,好在法律的“手”够长,管得了这帮不孝子女,《婚姻法》早有“赡养老人”的规定,《刑法》也有“遗弃罪”的条款,莫以为磕几个头便能让良心掩耳盗铃,终究是躲不过法律的制裁。文/丁文高

“最美现象”就是社会向善现象

最近一个时期,“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在各类媒体上不断涌现。赞美,没有号召。它来自百姓的由衷感叹。“最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妨就把它叫做“最美现象”。

如何看待好人不断出现的现象?任何一位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叫好、喝彩。这些平民英雄从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哪怕是最挑剔的网民,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赞扬这些好人。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一个又一个“最美人物”被连续推出。如此高的重复频率,自然而然。只要网上出现这样的人物,有声有色的传播便再次展开,由网络而电视而电台而报纸,由媒体传播而政府参与而社会团体响应,共同把一个又一个“最美”人物推向全社会。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首先是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坚守。当前,社会五光十色,究竟哪一种价值观应该弘扬?“最美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其次,“最美”人物是时代需要。“最美”都是群众命名的,发现最美人物的过程,就是一次全社会的道德确认的过程。其三,说明我们的社会正气在上升,道德力量在不断增长。“最美现象”的广泛群众基础是不容否认的。

“最美现象”也提醒我们,在抨击丑恶现象时,不要忽视了我们身边无数美好的事物。社会需要“抑恶”,更需要“扬善”。全社会都来弘扬善良美好的行为,就是对丑恶现象最有力的鞭挞。社会什么时候都有丑恶,关键是不能让丑恶大行其道而人们默不作声。同时,社会什么时候都不乏“真善美”,关键是要让“真善美”及时彰显,影响时代。不必担心“最美”说多了会让人们对道德状况失去正确判断。须知,所谓道德状况从来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态,正气上升,邪气才能下降。此消彼长,才是道德建设的规律。

全社会都来发现和传播“最美”,也是一种文化自觉。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核心价值的发扬光大要靠培养、靠觉悟、靠信念,靠相互影响和代际传承;道德规范需要全社会共同认可,共同遵守;道德建设需要社会成员互相激发,互相认同,共同提高。只有全社会的主动参与和实践,道德建设目标才是可望可及的。

更多“最美人物”的涌现,是家庭之福、国家之福、社会之福。也许,新的表达方式还会被创造出来,“最美”之后还有“更美”。“最美”不一定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但“最美现象”的实质不会改变,那就是大众舆论从来善恶分明。当社会出现向上、向善、向美的舆论潮流之时,我们要促进而非相反。(邱 石)

我们需要多些这样的《温暖style》

这个冬天比较冷。很多地方已经下雪了。

但是在这样一个冷冬中,发生在青岛的一珠宝品牌老总低调助人,给街头流浪汉派送棉大衣的事情,却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温馨。有网友称赞说这是现实版的《温暖style》。(12月13日《半岛都市报》)

和员工一起给流浪汉送棉大衣的男士叫贾明伟。他本身是一个成功的珠宝商,新加坡海归,归国后在青岛创建了自己的钻石品牌。看到温度降了,就想着献点爱心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希望一个简单的举动可以帮他们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没有事先通知任何媒体,最先发现这件事情的也是一个网友,记者也是辗转反侧,根据目击人的线索,先找到出售棉大衣的商铺老板,最后才找到了贾明伟,核实了这件事情。所以,这里边并没有多少炒作或者作秀的痕迹。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是作秀,我们也希望可以有更多有能力的人能够在这个日渐寒冷的冬天里站出来,去帮帮那些还在街头无奈流浪的群体。

我们这个社会总需要那些勇于献出爱心的人。当很多很多的原因,让有些弱势群体偏离于社会保障之外,或者社会保障的能力和触角还不能完全把这些人包裹进去,很现实地说,我们的确需要有这样一部分社会的、民间的力量,可以弥补掉这个缺陷,让这些弱势群体也可以像是普通大众一样在阳光下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没有特意请媒体高调宣传,这位钻石大亨却赢得了大家最真诚的赞美。看着有人“偷拍”,贾明伟赶紧用手遮挡住镜头,这样淳朴的善举,也许才是行善的根本之义。而这件事情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这样一种善举,也许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对流浪人员的关注之中,并最终形成一种社会制度上的硬性保障。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温暖style》。

坚决斩断“到此一游”的“黑手”

央视新闻:【埃及神庙上的丁锦昊到此一游,可耻!】网友@空游无依 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写下这样几个字,他说这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又不能用水,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5月25日网易新闻)

读完此条新闻,笔者感到的不仅是耻辱,还有痛心。确实,当出去时,你写下的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汉字,你所代表的也就是整个中国。也许,“丁锦昊”在伸出“黑手”时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的所作所为也并非“有意”,而造成这一不良实事的,仅仅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理,仅仅是对国内陋习一种“随行就市”。

“到此一游”现象在国内早已“司空见惯”,早已成为国人之“顽疾”,更被“誉”为“中国人十大陋习”之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旅游资源已满足不了人们追求“高品质”的需要,“出境游”成为了时下高端人群的首选。渐渐的,埃菲尔铁塔有了“到此一游”,自由女神像有了“到此一游”……如今,埃及神庙也有了“到此一游”。国人在感受外国历史文化及先进事物的同时,也把“到此一游”的伤害带到了世界各地。

有人说,“到此一游”现象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产物。从古至今,华夏民族的名人、官员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时,都有题字留名的“传统”。表达赞美的也好,抒发情感的也罢,这些“印记”很多都被保存至今,为“到此一游”之“先驱”。也有人说,“到此一游”现象是八六版《西游记》的影响。剧中,孙悟空和如来佛祖打赌,翻越“五指山”后在如来中指上写下了“孙悟空到此一游”,《西游记》是“到此一游”现象的“始作俑者”。

我们不必纠结于“到此一游”的产生原因,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远”影响,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刻骨”伤害,才是我们要正视的关键。

回想起五一过后旅游管理部门的抱怨、广大网友的指责,中国已有太多的“瑰宝”受到了“到此一游”不同程度的伤害。“瑰宝”,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是历史文化遗留给我们的,理应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精神文明素质低下、文物保护意识缺乏,都不能成为伸“黑手”的理由。

年初,北京故宫的“梁齐齐到此一游”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有网友吐槽称:“梁齐齐,故宫喊你回家剁手”。“剁手”虽有些过分,但传达出了网友“对待此事要重罚”的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早有规定: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可如此之多“到此一游”、如此之重的“肆意破坏”,却为何没有一例施用《刑法》的先例?是没有“人赃并获”?还是没有监管到位?

对于“到此一游”现象,“提高国民素质、倡导文明出游” 只能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想要做到根除,关键还在于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在于加大对行为人的处罚力度。政府要建立健全一套制度,对这类行为分门别类的制定细则,以预防、监管、追责、惩处等方面为重点,严抓规范和实施,切实做好保护珍贵旅游资源的“保护伞”。

“到此一游”的危害已不容置疑,政府还需有“杀一儆百”的决心, 坚决斩断此类现象的“黑手”!(长江网 郝东明)

“拉着老妈看风光”的浓情背后更是无奈

在风和日丽的玄武湖翠洲湖畔,记者看见一溜排人力车。车夫们大都是花甲老人,其中5辆车里都有一位白发母亲。 60多岁的领队王锐告诉记者,6年前,他和哥哥用自制“房车”带着81岁老母,行走4500多公里,帮助母亲完成周游中国的心愿。时隔6年后,6个从河南、安徽、徐州等地赶来的家庭自愿报名组团,拉着老母亲以“徒步旅行”的方式游览中国。 (5月5日《扬子晚报》)

带着妈妈去旅行的这支人力车队来到南京玄武湖。

看完这条新闻,有两个感觉,一是感动,二是无奈。我想,这些孝子贤孙们也许会有同感。用自己改造的“房车”拉着爹妈去畅游美丽中国的山山水水,去领略千古华夏的迷人风光,是何等惬意。但是,在欣赏美景的时候,仅仅有惬意吗?我想,还不尽然。

爹妈已然白发苍苍,我们也终将霜染双鬓。在人生暮年,在忙碌了一生一世后,有了更多属于自我的时间后,把祖国母亲的胜景尽收眼底,会是每一个人的中国梦。然而,这样的理想却难以编织出动人的花环。因为,每一个人肩头都有着沉重的责任。为了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要去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在厂矿企业,在田间地头,在街头巷尾,去编织一家人幸福的梦想。是这种不懈的奋斗,是这种忘我的投入,成就了一家人遮挡风雨的伞,也为祖国的前行助了一把力。但是,在忙碌中,却少了游山玩水的时光,别说没有闲钱,就是有了闲钱的时候,你也不见得就有时间。

这些老人们在人生暮年,带着更暮年的爹妈去游山玩水,的确是大爱,是大孝,更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人间真情。然而,骑着三轮车去尽孝里的无奈又有谁能懂得?在凤凰古城霸王条款的景点打包面前,在三峡景区 “喊妈”的哗众取宠面前,在1000多家景点明升暗降面前,在更多的景点玩花招面前,在交通运输都还有诟病面前,这些草根们也只能“潇洒”开着“三轮房车”去自驾游了。

我们不能为老人们在人生暮年“畅游祖国大好河山”给予多大帮助,惟愿遇到他们的每一个人都能伸出善意的手掌,露出一下“微微笑”。老人们的畅游祖国也许仅仅是个概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贴满高端的景点,只会是他们遥望的风景,他们能够看到的兴许仅仅会是高大的景区门头和各地的大街小巷。也许他们已然满足了,因为他们已经来过。

写到这里,我想提一点点建议,也许有点奢侈,但也有可行之处。一是能否有个共享成果的机会,定一个全国的福利标准,80岁以上老人都由公共资金支持“走遍中国”;二是,所有的景点能否做到80岁以上老人看风景全部免费。景点是地方的,也是国家的,更是全民的,让操劳了一生的老人畅游一下,我看可以有,也能做得到。

我深深地知道,对于很多评论员来说,在撰写这条评论的时候,一定会写的情意浓浓,盛赞孝心和大爱。也许是我太过尖刻,竟然写下了这样的一篇。但,我想,爹妈不是一个人的,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我们这个社会也要尽尽孝,在他们的人生暮年,让我们看到他们皱纹里的笑......(郭元鹏)

别用伤害质疑“最美爷爷”的爱心

近日,沈阳百岁老人关英汉因为芦山地震灾区捐出全部存款一时成为网络与媒体的焦点人物。一些网友赞其为“最美爷爷”,而也有网友质疑老人曾多次捐出“毕生积蓄”可能涉嫌慈善造假,甚至有网民怀疑老人是给红十字会“当托”“当枪使”。(5月1日《新华网》)

对于这件质疑爱心的事件,也有很多网友反对,认为伤了爱心,伤了老人。其实,我更把这理解为对爱心的关注,只有监督之下的爱心才会是更加美好。正如事件的发展一下,始于质疑,终于敬佩。正是,在不断地质疑中,才能让我们的事业前进,让我们的爱心柔软。

我们来看看网友的质疑合不合理:一是老人屡次“捐出毕生积蓄”;二是,老人钱款来源;三是是不是捐款托。这样的质疑虽然有点残酷,尤其是对于一个老人。但是,我们却不能说这样的质疑毫无道理。正是因为有了质疑,才有了新华社的进一步求证。原来老人有这个能力,人家有足够的退休金;家庭子女没有负担;老人一生热爱公益事业;“多次捐出毕生积蓄”是个别媒体表述的问题,大多媒体给出的表述是“近年来全部存款和利息”。

有了质疑并不可怕,这都源于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关注,这也是善心的一种。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奉献爱心,更要关注爱心,关注我们的爱心是不是真的给被帮助的对象带来了爱心。从质疑到答案,这是一个圆满的“爱心之旅”。

从质疑爱心的事件中,我们要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的爱心能不能容得下一个放大镜,放大镜的存在是伤害了爱心,还是维护了爱心。

可以说,在任何一次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爱心,而是对爱心的监管,也就是说没有给爱心配上一个放大镜。在缺失了放大镜的时候,爱心有时候就不再是原滋原味:口号式的捐款后留下的是一片唾液;举牌式的捐款后留下的是一张废纸;义演式的捐款后留下的是一片嘈杂;义卖式的捐款后留下的是雾霾一片......更有甚者借助捐款热潮炒作产品、成就企业、违法犯罪。

如果,我们没有用放大镜看爱心的勇气,是不是就会更加猥亵了公众的爱心呢?当郭美美为红十字迎来满屏”滚“的时候,当今日红十字已经坦诚汶川地震8千万善款未按指定项目使用的时候,当香港市民不愿捐款源于失信的时候,我们的爱心就真的需要一个放大镜了。

用放大镜来检阅我们的爱心,不是给爱心添堵,而是为了爱心的放大,它放大的不是诟病,而是爱心的正能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放大镜,才会让爱心举动发挥最大的效果,造福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温暖的人。

让爱心在质疑中成长,才会是美好的。反之,仅仅靠诚信护翼的爱心才会是放出笼子的老虎,因为人心隔肚皮,盲目的信任就是缺少了头脑和规范的美好。一个法治的社会,就需要一把放大镜,不仅对于爱心是这样,对于任何事业都适用。(郭元鹏)

抱抱哥,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

江苏南通市民警陈忠林是通州区实验幼儿园门前的一名护学交警。为了减少汽车的停靠时间,确保道路通行顺畅,陈忠林风雨无阻,坚持每日抱送前来上学的孩子。三年来,陈忠林用近30万次的抱送,陈忠林抱送孩子的图片在网上传播后,立即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而陈忠林也被网民亲切地称为“抱抱哥”。(新华网3月7日)

在社会文化日趋和谐的今天,在文明发展更加昌盛的时代。小悦悦事件、小浩博事件都在挑战社会民众的接受底线,都是对公民道德文明建设赤裸裸的蔑视。虽然这个时代赋予了众多民众和善的内心,但还是有那么小部分人,游走在道德边缘,抛弃思想,不屑文明。人民需要真善美的交流,社会需要正能量的传递。抱抱哥,他正是这么一个人。

抱抱,原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动作;抱抱哥,做的也是工作中很普通的一个举动。打动众多网友的,也是这一平常动作,这一普通举动,也是3年来风雨无阻的30万次报送。抱抱哥,张开的是臂膀,得到的是信任;放下的是孩子,得到的是赞美。抱抱是心的飞扬,抱抱是爱的呵护。抱抱,感动的是广大父亲母亲,带动的是万千群体。

从感动中国到央视蛇年春晚,从学习雷锋好榜样到点滴小事不留名,从明星到普通老百姓,都在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每个人,都可以学,每个人,都可以做。我们应该认识到,传递正能量,不是社会的事,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每个中国公民,每个中华儿女的职责,是发扬中华文明,传播中华美德的光荣使命。

中国有句古话,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历史发展的长流中,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看到,摒除陋习,发扬善行,尊老爱幼,敬业爱岗伴随着历史发展以更精华更聪颖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眼前。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是民族进步的章程,是文明发展的风尚。

抱抱哥,弯腰、伸手、拥抱、护送,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这是对一个孩子,也是对下一个孩子。他弯下的是腰,他张开的是双臂,他抱住的是一个年轻的小身体,他护送的也是一个家庭对下一代的期望。抱抱哥,他是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交警,但也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长江网 蒋虹西)

兵大哥郑益龙壮举凝聚社会价值正能量

“郑益龙,你快回来!”夜半珠江,亲友们在呼唤。

“郑益龙,你快回来!”清晨,母亲在呼唤,妻子在呼唤。

江水没有回应,惟有亲人的呼唤在空中回荡。为了找到救人英雄郑益龙,广州水警等各方连日在珠江全力搜救,相关信息还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广泛发布,但救人失踪后的郑益龙依然杳无音信。

3月1日下午,有游客在珠江边拍照,不慎落水。路过的武警部队警官郑益龙闻讯,飞奔着纵身跳入江中,托住急流中挣扎的落水者。在随后跳入江中救人的路志辉及岸边市民的帮助下,落水者得救了,但郑益龙却不幸被急流卷走。

连日来,失踪的郑益龙牵动着成千上万市民的心。人们为郑益龙的命运担忧,也为其舍己救人的善行义举而深深感动。视频画面中,从落水者跌入江中,到被郑益龙跳江抱住,仅有短短14秒!瞬息之间,落水者得救了,而郑益龙却消逝于人们的视线。短短14秒,生命闪光,善的力量也在迅速传递。

如第二位跳江救人的路志辉所言,正是“兵大哥”的举动,感染了在场的所有群众,有的找救生圈,有的脱衣结起绳子,连路志辉自己,也是一定程度感动于郑益龙义无反顾的壮举而跳江救人。随后,路志辉又被岸上的好心人救起。可以说,这是一场爱心善行的接力,是人生价值的瞬间升华,可歌可泣。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平日里,妻子和郑益龙曾探讨会否跳江救人时,郑益龙曾说过会考虑妻儿亲人。但救人现场的视频显示,郑益龙闻讯没有丝毫犹豫,就飞奔向江边,仅在江边停留了2秒,那是为了阻止旁人:“你别动,我去救!”这就是平日和危急时刻郑益龙人生的真实写照,矛盾吗?这说明,生活中的郑益龙是个重亲情,有责任心的人。在“私情”方面,他与常人完全一样,孝敬父母,惜怜妻儿,情感的天平很自然地向亲人一边倾斜,但是,一旦遇到他人危难,这一切又都抛至脑后,毫无保留地将爱和善心奉献给危难者。这就是一个凡人的真性情,一位英雄的大爱至善!

善人者,人亦善之。善心可以感染,可以传递;善行可如星火点燃火炬照亮夜空,可如涓涓细流汇聚起河川江海。在一个利益多元,人心庞杂,诉求各异的社会,善心义举更可凝聚起强大的价值正能量。这些年,转型期社会的腐败现象、信任危机等不时冲击着人们的视线;环境污染、“食品风波”等不断催生着人们的生存焦虑;摔倒老人“扶还是不扶”等现实拷问也时而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但是,不管世态炎凉,也不论价值观如何嬗变,平凡人的爱心善举始终星火相传,并温暖着社会,推动社会前行。

西方哲人培根说,善是人类最伟大的德性。郑益龙和路志辉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一位是武警部队的基层警官,一位是保安队长,但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人类最伟大德性的光芒。正是这些平凡人在危难时刻的壮举,最能体现出善的可贵、善的力量,也最能打动人心。今年恰逢毛泽东为雷锋题词50周年。雷锋生前也是个普通战士,却以一己之力构筑起一座道德丰碑。50年来,无数人传承着雷锋的爱,雷锋的善,也丰富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

从郑益龙、路志辉身上,我们看到了雷锋的身影!

“一日式雷锋”是传承还是亵渎

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记者2日到济南市富翔老年公寓,发现在公寓大厅,学生们陪十几名老人聊天,并献上了歌曲、舞蹈等节目。公寓护理部主任朱爱云说,其实老人很欢迎大家献爱心,不过节日期间,一天好几拨,不光护理人员吃不消,老人们也会受不了,所以最好提前预约。(《济南时报》3月3日)

阳春三月,略带暖意的春风刮遍祖国的每个角落,也刮起了一股学雷锋之风。每年临近3月5日,各地学雷锋单位像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一时间大街小巷涌现出千千万万个“雷锋”。养老院里一波又一波的“雷锋”让老人疲惫不堪;孤寡老人家里被“雷锋”擦拭了一遍又一遍;福利院里的孩子们被“雷锋”弄得应接不暇……人们在充分享受这种学雷锋活动带来的诸多便利时,也不时地在想当汽车上老人需要让座的时候“雷锋”在哪?当老人在马路中间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无从迈步的时候“雷锋”在哪?当有人摔倒需要扶起的时候“雷锋”又在哪?……雷锋精神为什么只有在3月份才扎堆的体现,这种走形式的活动方式比学雷锋本身更重要吗?

看着满街的“一日雷锋”们大张旗鼓地游走,笔者觉得这不是在学习“雷锋”,而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亵渎。有些单位为了做样子,每年到3月5日就排着队伍,打着旗子,挂着标语,只在宣传需要时学一两个小时的雷锋,领导和录像的一走,“雷锋”也就不见了踪影。很多人也只在“雷锋日”学雷锋,把学雷锋当作一天的事情,而不是长期坚持下去。人们慢慢的已经把“雷锋日”沦为呼之即应的“全民表演”,学习雷锋的行为基本被模式化和固定化了,“作秀”的痕迹远远大于了学习的本身,偏离了“雷锋”精神传承的本意。

笔者认为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道德的倡导,需要水滴石穿的长劲、韧劲。弘扬雷锋精神,“毕其功于一役”不行,大轰大嗡搞突击也不行,必须经常化、常态化。只有坚持经常,保持常态,学雷锋活动才能持久、深入,减少形式化、应景化、概念化,才能避免“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尴尬。献爱心不能成为平时没有人、节日“人扎堆”的现象,应该建立长效的爱心机制,让献爱心成为一种日常行为。社会应逐步引导、宣传一种慈善文化,尽可能地传输“日常、持久献爱心、做慈善”的价值和意义。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人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雷锋”而非“作秀味”浓厚的“一日雷锋”。我们应追寻雷锋精神,从身边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人人学雷锋、天天学雷锋的良好氛围,并不断寻找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实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这样才能保证学雷锋活动永葆生机与活力,长久传承下去。(谌馨悦)

千里送鸡蛋寄托中国式亲情

近日,网友“@shihao668000”施先生发了一条春运微故事说,今年老婆刚生了儿子,他们没有回家,准备把父母从湖北黄州接到广东过年。父母出发前,他一再叮嘱,春运路上人多,不要带东西过来。可是,老父亲和老母亲还是背了100斤花生油和300个土鸡蛋带给他们。“春运再挤,亲情始终阻不断。”施先生动情地说。

中国最世俗、最传统、最感人的人情故事,就在那100斤花生油和300个土鸡蛋里。

钱钟书先生曾引用希腊神秘哲学家的话:“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364天的劳顿,不管是千里还乡还是千里进城,都是为了在除夕那天有家可依。对于年轻的孩子,或者年老的父母,再挤的路,再沉重的行囊,都变得宽阔而轻盈。

过年已成为备受吐槽的事。有人说,百无聊赖是春节,千辛万苦挤回家后,好像无非也就是吃吃喝喝,不是走亲访友,就是走街串巷。说到底,不过是春节的仪式感越来越式微:面对面的拜年被短信、微信取代了,烟花爆竹的乐趣被灰霾蔽日吓跑了,挤市场买年货的感觉也被网购代替了……

这又是一个不能割舍的旅程。“千里送鸡蛋”的故事,就让众多网友为之动容,纷纷感叹:世界再大,也要团聚。

一家人要在一起过年,是很多中国人的心结。一因假日难得,一年忙到头,普通工薪劳动者确实难得有时间与家人聚聚。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1.67亿中国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二是户籍藩篱、房价高启,“我”在这头、“老婆孩子”在那头,或者“一家三口”在这头,老人在那头……人伦亲情,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才终于酿得相聚的宽心。

任凭这个世界千姿百态、变化多端,亲情总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信仰。在过年的仪式中,发酵已久的亲情,随时随地都能飘散出沁人的馨香。那100斤花生油和300个土鸡蛋,就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纹理的强劲密码。这样一幕故事,它与价值无关,与路程无关,与主角无关,扎扎实实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邓海建(媒体人)

“黄河义士”王金清:不能因评不上奖就不救人

中新社包头1月7日电 题:“黄河义士”王金清:不能因评不上奖就不救人作者 乌瑶

在内蒙古包头市的黄河岸边,有一家“王三鱼馆”,小老板是43岁的王金清,人称王三。他有好多称号:“生命守护者”、“黄河义士”、“黄河岸边的生命守望者”……这是因为二十多年来,他在黄河边上救起很多生命。

王三脸色黑红、个子不高、身体健壮、不善言谈。从小土生土长在黄河边的他水性很好,17岁时,他偶然在黄河里救起一个人,如今20多年过去了,王三还在救人。救了多少人,他已经数不清。“每年想不开跳河的就得有六、七个人,失足落水的人更多,七、八月份最多,一天救上来三、四个人是常事。”

每年三、四月份黄河一开河,王三就蹲守在210国道黄河公路大桥下的河边,陪伴他的是桥上穿梭的车流,每天他就像上班一样,不论刮风下雨,早上七点来到黄河边,晚上八、九点再回去,直到冬天封河。“流凌的时候也得守着,因为河上飘着冰块,那样要真有人跳河,更危险。”王三说道。

救人用的设备都是王三自己花钱准备的。2米多长的竹竿、救生圈、救生衣……。“这些工具都是救人的次数多了之后自己琢磨出来的。比如说这个杆子,它前面有个钩子,正好能把人勾上来。以前都是用手拽或直接跳到水里救人,现在回想真的是很危险。”

自从做上快艇生意后,救人就从普通渔船变成了快艇,说起快艇救人王三很是骄傲,“以前划着渔船过去得十分钟,现在一两分钟就过去了。”

今年五月,王三还做了个大牌子立在码头边,提醒游人注意安全。“这牌子很管用,今年失足落水的少了一些。”王三说起自己的“发明”很得意。

黄河开河还很冷,游艇没生意,王三也无所谓。“我就坐在亭子里,看看黄河也挺好,20多年了,我对黄河的感情也很深。”

大半年守在黄河边,那鱼馆的生意怎么办?“我雇了几个伙计,还有家里人帮忙看着呢。总不能为了挣钱就不救人吧。”王三憨厚地说。

“把人救上来之后,得好好开导。有时候还要打110等警察过来处理,这就得好几个小时,耽误了不少快艇生意,没办法,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人都掉进去了,不救咋行呢?!”王三说:“一趟快艇两、三百块钱呢,这好几个小时都不能做快艇生意,也不少钱呢。”

当记者问他想没想过放弃时,王三说:“唉,看见没被救活的家人在黄河边哭天抢地、寻死觅活,再看那些被救活的家人的欣喜,觉得还是要守在这儿。”

除了救人,王三鱼馆还收留了一位孤寡老人,“我们是在黄河边碰上的,然后大爷就跟着我了。已经十几年了,大爷身体可好了,平时也帮我干些杂活。”

王三对记者说,他为儿子的生病发愁;为鱼馆的生意操心;也为老婆爱看《甄嬛传》无奈。说起一次次的记者采访,王三也兴奋、也迷茫。王三主动或被动的参加了好多感动人物评选,有获奖的、也有没名次的。“这都没啥,总不能因为评不上奖就不救人吧!”王三憨憨地说。(完)

感动中国更要行动的中国

本报特约评论员刘志权

道德其实并不高深,道德不难在理论,而难在践行;不难在一时一事,而难在长期坚持。

每年这个夜晚,总会有很多观众端坐在电视机前,等着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给予他们的感动。他们也许早就从媒体看到过其中的许多事迹,但还是愿意被再“系统地”感动一次。

喜欢感动和能够感动的人都是善良而富于同情心的。感动的基础,其实是我们内心已有的道德和良知,是我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因为有,所以才能共鸣;因为渴慕,所以才被感动。在今年的十大“感动”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林俊德和民办教师张丽莉的敢于牺牲;看到了12岁姑娘小何钥、农村妇女高淑珍以及台湾老兵高秉涵的爱心与奉献;看到了南海卫士李文波、“卧底局长”陈家顺以及歼击机设计总指挥罗阳的爱岗敬业;当然,还有陈斌强以及周月华、艾起夫妇所体现的孝行与爱情。

也听到一些人说:年年的感动,都是那么些事,大同小异,已经审美疲劳了。的确,每一届感动中国的人物,感动我们的总是这些理由。但道德其实并不高深,道德不难在理论,而难在践行;不难在一时一事,而难在长期坚持。

因此其实不太喜欢“年度精神史诗”这个词,它多少带着些许煽情,道德从来并不宏大和高调。那些感动我们的平凡人物的行动,从来都只是听从内心简单的道德律令。

因此也理解部分人口气中的一点轻描淡写。这些人,不能全部简单地归入玩世不恭派,他们中的有些人,其实心头热得很,他们的话甚至带着那么一点恨铁不成钢,一点愤世嫉俗。潜台词是,行动才是正途。

《感动中国》的节目,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十年。十年对一个节目来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感动中国》的存在是需要的,它是润物无声的道德宣传诸多举措中的一种。但不必因此高估《感动中国》的意义,它对一个有道德感的平民的感染力量,也许不比雨中一个女孩给乞丐打伞,或者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大家争着让座更强。

有时候,感动往往也会遮盖一些东西。我们需要看到,在这些感人的事件背后,还隐藏着部分老无所养、病无所依、残疾儿童无人照顾——这些仅凭借道德善举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们还需要看到,从十多亿中国人中,要找百十多个感动人物并不难,但是,社会道德的建设,难以只凭道德感召,还需要法治的力量。否则,《感动中国》的力量,甚至无法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

我们不仅需要感动,我们还需要行动。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时事论据,2014年高考议论文最新作文时事素材大全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zuowenjie.com/a/644b42692c4ad4c6140b28f0.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