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墓祭-演讲稿1100字

作者:作问界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40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清明墓祭-演讲稿1100字的相关文章: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清明,正带着湿润的青草气息,穿过两千五百年的风尘向我们走来。倘若说到民俗,必不可少的一定是扫墓。扫墓,古时候亦称为“展墓”。所谓展,就...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清明,正带着湿润的青草气息,穿过两千五百年的风尘向我们走来。倘若说到民俗,必不可少的一定是扫墓。

扫墓,古时候亦称为“展墓”。所谓展,就是省视,意在探望故人,缅怀先祖。或撒酒奉花,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在上边压些纸钱。

寻其根源,清明是上巳与寒食这两个祭祀性节日文化精华的沉淀。

从周至汉,人们都要在三月上巳这天去水边举行“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作为“死亡复活”的仪式,用清洁的春水洗去宿垢和邪秽,用兰草召回魂魄,人和自然共同获得新生。

到了魏晋时期,上巳“招魂”“祓除”的祭祀活动中开始出现“娱人”。少男少女手执翠柳,相会戏于水边。文人雅士,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人们将椒酒洒在柔绿的草地上,倒进河流中,希冀消除百病,祈求吉祥。

“上巳接寒食”“改火清明后”由于两者时间往往重叠,寒食又与清明相连,从唐代开始,这三个节日就逐渐开始融为一体。寒食墓祭而清明不上坟的习俗,也一直沿袭至今。

明清之际,踏青与扫墓逐渐结合。根据明《帝京景物略》记载,祭祀完毕,人们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张岱在《越俗扫墓》一文中更将踏青扫墓的情状记叙得极其华靡喧阗,扫墓的男女均穿着盛装艳服,乘坐装饰华丽的船只,一路上敲锣打鼓,欢呼畅饮,甚至有“薄鬼厚人”的说法。

显然,这时的墓祭已经与孔子提倡的“慎终追远”大有不同。“慎终”,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远”,即追思缅怀先人,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这样的文化、民俗延续至今,每逢寒食、清明,都会有人开车数小时出城,只为了在逝者墓前烧一把纸钱,鞠躬,只逗留几分钟,便匆匆赶回。这样的心意固然可贵,但如此一来,也让人不禁思考起清明作为一个节气的初衷。“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如此时节,若不能一览海棠朝雨,翠柳含风,只是为了扫墓而扫,清明的味道便先淡去了五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衍生出网络扫墓或代为献花的活动。而古代浪迹天涯的游子“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即便不能回乡到自家坟茔墓祭,尚且来到河滨水畔,举家大小望乡遥拜。孔子也认为“吾不与,如不祭”,如果自己不能亲自进行墓祭,也不能让别人代替。相比之下,网上扫墓似乎更少了几分诚意。

我今天在此回溯历史,探寻其在千年中的不断演变,也是摸索民俗文化的未来的必经之路,希望不至于让清明再现范成大诗中“今人不好事,佳节弃如土”的悲哀。

墓祭的核心在于敬,而敬的内涵在于孝。祭祖仪式作为民俗传承与先人精神的载体,在历代各有不同。但在或繁或简的仪式下,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敬。这样想来,只要情真意切,也不必过于拘泥形式。况且,如今我们墓祭的对象不仅是血脉相连的先祖,更有无数革命先烈,从这个角度说,缅怀先人更是由心而发的感恩,亦是对生命、人和家庭的珍重,更是对先贤精神的致敬与传承。

这个清明,不妨随长辈到山间、田野或是陵园,且不忘看草长莺飞,也向一矮清坟,寄予自己心中的感恩与思念。

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清明墓祭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zuowenjie.com/a/64bbdbf4f4e07e5b5a008946.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