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读书笔记精选5篇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孔子的《论语》读书笔记精选5篇的相关文章:《论语》是孔子弟子整理的关于孔子的言行、语录,同时它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语》读书笔记,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论语》读书笔...
《论语》是孔子弟子整理的关于孔子的言行、语录,同时它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语》读书笔记,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读书笔记
题记:最近看了一些关于行为学非理性的书,发现像查理芒格、稻盛和夫这些大咖都很推崇《论语》,于是在几番刺激下开始温故。那些有所新得的句子,又正好可以当作练习小楷的素材。
相关的思考和个人偏见,就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加以记录。这两周零零星星看了第一到第九篇,笔记如下。
1、“入则孝,出则悌”(学而篇第一)
对于“悌”的常规解释不认同。
孝和悌的解释一般为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私以为,孝应该包含了对家里所有长辈的敬重态度;而悌,一个竖心旁一个子弟的弟,表示在外面混,要全心全意有一个做小老弟的态度。不然出门在外,就一定要跟兄长在一起么?以偏概全,逻辑不成立。
所以用上面的理解来解释孝悌,那么“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句,我的翻译就是“为人尊敬长辈谦虚有小老弟心态的人,基本上就很少有会冒犯长辈领导没礼貌了”。
而这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子罕篇第九),对于“出入”的常规对应,也刚好做了注脚。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第二)
我们这个教育体制,上学的时候如果单从考学校的分数角度,其实学而不思是好事,尤其是文科。思考反而是个危险的东西,比如政治课和历史课,思考和诚实导致我当年300分的文综只考了100多分。
而工作以后,思而不学真的是要die的。不管是工作上纸上谈兵用水氢来发动汽车,还是生活中陷入自我认知的迷局,看书学习皆良药。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篇第八),由于句式一致,放在一起。“没有礼节的恭敬是白瞎,没有礼节的谨慎是懦弱,没有礼节的勇敢是捣乱,没有礼节的耿直是刻薄。为人处事得体之必要,记以自勉。
3、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第二)
先做到再说出来,敬事而信,这种“信”比较靠谱。因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篇第四)
反之,“言必信(“行”似乎更合适),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子路篇第十三),不顾是非曲直,只是照着指令做事,就算不上靠谱了。当如何?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篇第一),讲信用符合道义,说出去的话才会被认可和践行。比如16世纪末的海上马车夫荷兰,那个被困北极圈八个月,靠打猎为生,用生命做代价,最终将货物完好无损送到委托人手中的巴伦支船队。
4、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篇第三)
“绘事而后素”,绘画完成以后方显素色之美。看到这句的那天刚好看了这篇网文《戏精们,戛纳红毯不是法外之地》,开头便怼了一些说巩俐唇彩没气色,甚至为其p上了大红唇的好事者。虽说我这种俗人不是其粉丝,但光从客观妆容上看,看了对比图,发现的确,她的气场,加之五官肤色和服装,配裸色系唇彩是真恰到好处。
5、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里仁篇第四)
三十而立,不怕没有自己的位置,该担心的是是否有赖以立身处世的能力。
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冶长篇第五)
像季文子这样的人凡事想太多,易瞻前顾后,反而不好。多想一次就够了。
7、孔子讲话伤人二则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篇第五)——子路你比我好勇,其他就没啥长处了。
子曰,“(女)弗如(回)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篇第五)——子贡你不如颜回啊,我也同意你的观点,你不如人家。
8、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雍也篇第六)
为人草率马虎,还想办事从简,岂不是太敷衍了?
居敬而行简,可。
9、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篇第六)
能力不够的人,在中途才会停下来。而你却给自己画定了界限。
《大明王朝1566》里胡宗宪教育杭州知府马宁远有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
10、人之生也直(正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篇第六)
侥幸只得苟活。
11、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篇第六)
先紧着棘手的问题处理,后考虑回报收获。稻盛和夫将员工分为三种类型:自燃型、可燃型和阻燃型,阻燃型拖后腿显然要被淘汰;自燃型即会主动跳进漩涡中心者,先难而后获,事情处理经验多了自身成长自然也快。
12、体面两则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篇第七)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子罕篇第九)看见穿丧服的人和盲人等人时,即时人家年纪小也一定要站起来,经过的时候要快步走过。
13、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不篇第七)
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自己生命都不爱惜)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为伍的。
联想另到两个典故
(1)春秋易牙蒸婴献桓公(《管子·小称》),管仲遗言此人不能用,果乱政。
(2)苏东坡章惇同游,欲题字于崖壁,溪水湍急苏作罢,章行险题到此一游。苏言此人将来必杀人,一语成谶。
1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篇第八)
老百姓让他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不可以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厉害了我的船”。
另一方面,创新产品的市场调查是无意义的,比如乔布斯设计研发iphone,针对大众市场的调研数据不太可能会有参考价值。
15、学习态度两则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篇第八)——“瞻前顾后”之必要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第五)——“专注当下”之必要
16、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要停便停,要进便进,凡事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之前看到的一条朋友圈:我问_去不去打篮球,他说他不愿打,但也不怕打。
17、“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篇第九)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是,有什么遥远呢?”
浪漫。
论语读书笔记2023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读书笔记500字
在个人工作繁忙,工作生活压力大;整个社会比较浮躁的背景下,按照孩子老师布置读《论语》,读后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为人处世、学习教育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文化学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的是为人要重义轻利,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小利。
孔子在政治统治上崇尚“为政以德”的思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他。
在人品第一重要之后,要重视学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类似的毛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总体而言,论语中有好的观点,也有迂腐过时的观点,我们要吸收其精华。
譬如综上所述的孩子从小教育要将道德品质放在首位;学习要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为人要重义轻利;为政一方要实行德治,正人先正己等。
读好书使人心灵净化,读好书使人类进步!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论语》。这不仅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更是中华传世名著。它章节简短,以雍容典雅的语调简洁凝炼的格言警句来表达深刻的思想,让人们受益匪浅,也让我感触颇深。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是啊,做事之前先要学会做人。作为教师,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单单只教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教出品德高尚,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我们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孔子弟子整理的关于孔子的言行、语录,同时它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23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23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十年浩劫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孔子的《论语》读书笔记精选5篇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zuowenjie.com/a/6526482c5f6dcc2a200fcb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