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关于2023《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

作者:作问界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802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八年级关于2023《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的相关文章:《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是2023年03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阿斯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关于2023《我的孤独是一座花...

  八年级关于2023《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一)

  在阿多尼斯的这本选集中,两组色彩鲜明的意象贯穿交叉与每一首诗的始终,两组意象相互对立,又交融在一起,共同编织了阿多尼斯诗歌奇异宏大的意境。它们是:

  风,轻盈:蝴蝶、云朵、铃铛、星辰、天空、船帆、歌唱、翅膀、羽毛、清晨、树叶

  火,痛苦:燃烧、深渊、堕落、魔鬼、鬼魅、绞索、背叛、尸体、西西弗、棺材

  第一组意象是轻盈的,其代表为反复出现的“风”,阿多尼斯也自比为“风与光的君王”。轻盈意味着自由和速度,意味着一神教的圣灵,和人类最原初的梦想——飞翔。蝴蝶和翅膀(羽翼)的出现代表着积极和抗争的希望,“快乐长着翅膀”,“伤口中长出的却是翅膀”。云彩和天空象征着光明的世界,“呈现在天际——这安宁的国度”。船帆伴着大海出现,而大海象征着平和、包容,反复出现的船帆是对和平宁静生活以及宽容缓和的宗教环境的向往。清晨象征着全新的生活和洁净,歌唱是抒情的纯洁,羽毛是神圣的无重量,星辰是梦想和震撼。

  第一组意象一脉相承了诗歌浪漫主义传统和苏菲神秘主义,是纯粹诗歌的领域,充满想象、浪漫、抒情、比喻、夸张,是诗歌的音韵和美学,是作为纯粹诗歌的轻盈的美丽。

  第二组意象则截然相反,充满了痛苦和沉痛,其代表为“火”。火会焚烧,会摧毁,既是毁灭,同时也是对不洁和腐朽的彻底净化。火也是哲学,一种关于世界无常、万物皆变的哲学:

  “我钟爱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及现代的尼采、海德格尔。这是我比较偏爱的一条哲学脉络。每一首伟大的诗歌都表达了伟大的哲学,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诗歌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阿多尼斯遭遇了中东战争,曾经濒临死亡:“我刚刚离开友人的卧室,一枚导弹就炸毁了那里”。其一生目睹了阿拉伯历史上黑暗的时期,战火频繁,宗教冲突激化,暴政对人权肆意践踏......

  《书:昨天,空间,现在》(第二卷)中三篇“T、Z、G城”描绘了人性堕落的黑暗景象:“在名叫Z城的器皿里,生长着叫做杀戮的永不凋谢的植物”,“Z城的城墙,相互投掷着奇怪的球体;亲眼目睹的人都证实:那些球体就是头颅”,“人们相互厮杀、吞食”,“二十世纪之后来临的,是公元十世纪”......

  燃烧、绞索、棺材、尸体、深渊、魔鬼,伴随着死亡的出现,赋予诗歌沉痛的现实意义。这些意象是阿拉伯现代残酷黑暗历史的写照,是阿多尼斯诗歌现实主义的记录,是诗歌的背景,以及最纯粹的人道关怀。

  风与火交织着出现(“一只燃烧的蝴蝶飞了进来”)。火焰代表着痛苦和毁灭,却也是没有重量的、飘忽的“流变”(赫拉克利特);风是轻盈和自由的,却同时是“沙漠的气息”、“空间的血”。追求诗歌美学的浪漫情怀和现实世界沉痛的苦难从两个方向拉扯着阿多尼斯的诗歌,造就了其宏大、浪漫、奇幻、诡异、悲痛、读来让人惊叹其想象力同时又为阿拉伯世界深深悲伤的诗风。

  八年级关于2023《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二)

  读你的诗,宛若,茫然中走入了迷雾森林,一束光指引,在其中漫步。错愕间又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你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只是以为自己可以在魔鬼的婚礼和上帝的葬礼上自由的歌唱,如此,格格不入,以至于被赶出自己的国家。

  但愿在你的世界里,风能带着真理和你,逃离到自己的世外桃源。

  可是你不是自然的主宰,所以,有时候,太阳的光还不如蜡烛的强烈,但是,它却一直都在,给你以安全感,你为自己的孤独建一座花园,藤蔓爬上了你的脸,花朵在你的发际缓缓盛放,夏虫都来做你的防卫,如此坚不可摧,无孔不入。朵朵花儿吸收着孤独的养分,长成茕茕孑立的样子,却又神圣不可侵犯。

  可否给她们一日的自由,在暮霭降临山林的时候,它们的想念也需要生根发芽。

  我想象中的你有双太阳一样的眼睛。在你的眼中,仿佛可以徜徉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中。用风来斩断炊烟,用云来装饰天空。

  可是,你是否能听到雨后的嫩芽破土而出的声音。它和你的孤独一起成长。

  八年级关于2023《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三)

  不妨先想象一个皮肤黝黑,带着草帽,佝偻矮小的老农民站在艺术馆门前,束紧裤腰带准备进去观摩一番的情景。我当然不是个农民,但在诗歌面前,我差不多就是那么一回事。

  所以请原谅我不专业的评论。

  阿多尼斯很容易让我和一个文学英雄联系在一个——乔治奥威尔。他们身上都有强烈的使命感。而且这种使命感与其说是对着民族的,倒不如是对着世界的。他们相信的不是普世价值这么简单的东西,而是超越其上的,一种人类的最终追求的“精神乌托邦”,一个人类的最后生存之境,进化的尽头。这种尽头,又有点像那个不断发问的苏格拉底:对世界以及自己不断的发问,打破一切“真实”,又建立起一套新的空白秩序,逼迫人类面对一个一无所有必须重新开荒的境地。而阿多尼斯要更像苏格拉底一点,那就是,他如此相信自己的无知,而且追随无知,视其为人类的精神构建的砖瓦。

  这种阿多尼斯的背叛,在1961年的《大马士革的赫亚尔之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谁看到这里面的诗篇的时候,不会觉得阿多尼斯的背叛情绪不淋漓尽致呢?甚至有点,我不知道这样说会不会让你误解,充满了骄傲?

  苏格拉底对其无知的态度除了谦卑,还有内隐的骄傲,我想这是毋庸置疑的。而阿多尼斯,谁能说他的背叛情节不是呢?我觉得,他从中体验到的快感虽不比受到的痛苦多,却也是支撑他写下去的力量源泉之一。毕竟无知作为一种智慧,而智慧会让人愉快。

  看看他的快乐:“我摧毁了我的王国,摧毁了我的宝座、庭院和廊柱。"

  但如果阿多尼斯停留在这种背叛的情绪中,这种忧国忧民、并且深信自己走在修罗道路的觉悟中的时候,他就不会是一个——至少不会是现在这么——伟大的诗人。沉溺于拯救他人的人很容易忘了自身,忘了自身也是一个需要拯救的人,最后成为下一波有识之士的治疗对象。还好阿多尼斯没有,他醒悟到,他还要追求真理,停留在民族层面上的哀伤是无用的。他不能总想着自己的国家,虽然这有点残忍,他需要暂时背负它,偶尔遗忘他,以便沉浸那个真理寻求的荒漠中。看看《二十世纪的镜子》,他没有急于歌颂另外一个世界,他在哪里都能看出罪恶;看看写在1979年的诗集《对应与初始》,他还在追寻诗歌本身的进化;看看《沙漠》,他终于跳出了“自己是背叛者”的怪圈,投入到一种真实的人文关怀之中。他融入了那个地方的惨剧,他是那里受难的任何一个人,他是那里的所有独裁者,他是那里的沙、那里的风、那里每一场的杀戮。当我们在诗中看不见“阿多尼斯”,正如在他后来说一个诗人没有年龄,正如他说一个诗人必将离开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时候,我们才看到,啊,这才是阿多尼斯。

  阿多尼斯消失了;

  阿多尼斯活过来了。

  但当我最后合上书本,我还是觉得那启蒙的一刻来得太晚了。最后那漏掉的一颗星,并非是因为我觉得他不伟大;恰是他太伟大了,以至于,那些沉重的诗篇始终——即使他已一次次背离了自己——带着他自己的印记。那只是不对我胃口的一颗星,我想看到更加美的诗篇,而这样诗篇的美,在于那种玩弄美的智慧,以及纯粹的脱离现实的艺术。

  八年级关于2023《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四)

  如序言中所述阿多尼斯的诗歌是阳春白雪的诗歌,道出了阿多尼斯本身具有并且追求的一种高尚、雅正、而不失活力的诗之秉性。这种阳春白雪绝不是始终高高在上,偶尔垂头向人间施以的怜悯。阿多尼斯试图连接太阳与泥土,他是深入人间的,却又并不将头顶的天空看的遥不可及,他似乎将宇宙维持于一个更近、更容易倾听,且由于这种优美的感染使人不再盲目伸出手去触碰的距离。

  当然,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如之前说的诗人试图连接太阳与泥土,他的理想仿佛就在于真正深入现实,而他的现实态度又仿佛一种踏实的内心所培育耕种出来的理想。对现实的描写他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G城,你会有数不清的钥匙,却找不到一扇门。”十分巧妙,G城的人民互相残杀吞食彼此并以此献祭来维持绝对信仰,在这样的国度中,活人手中有无数死人的钥匙——亦是一个符号,“命”抑或“欲”“权”的象征。但是并没有它们可以开启的门,也许是门已被践踏烧毁,根本不存在门,世界整个是赤裸的,没有自我的;也许是,这些血淋淋的钥匙根本不配开启门所代表的真正的心之所向,人类失落了世界之门,灵魂之门。

  阿多尼斯的孤独成就了他诗歌的高大磅礴,可以这样说:因为他是真正孤独的人,所以他并不孤独。他保持了他的独立性,并且始终没有狭窄的不屑,他对于世界的热爱,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生命的热爱,是狂热,却没有因此而迷乱了双眼,他并不离开他的本心,而专注于太阳与土地的连接这一项神圣的工作——用他的一句诗来结尾:“孤独是一座花园,但其中只有一棵树。”没错儿,他正是这棵树。

  八年级关于2023《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五)

  他用批评表达对祖国叙利亚的热爱,并因此不能回国,只好流落他乡。他既是一名诗人,也是一名思想家,在整个阿拉伯世界 获得声誉,也成为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人。如今,他逐渐老去,却发现只靠批评,很难改变那些他不喜欢的东西。

  当你刚见到阿多尼斯时,外表会欺骗你。他身材矮小而举止优雅,熨烫精致的咖啡色西服中间,总是搭配条橘红色的长围巾。和人聊天时,他常常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并且面带微笑。

  但如果你在诗歌里遇到他,那副惬意舒适的形象就不见了。这位轻声细语的绅士一下子变成了愤世嫉俗的斗士:批评自己的祖国叙利亚没有创作自由,批评阿拉伯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侵蚀,甚至批评整个世界卷入技术至上和消费文化的狂潮之中。阿拉伯学者爱德华•萨义德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好友:“当今最大胆、最引人注目的阿拉伯诗人。”

  “一个真正的诗人别无选择,只有走上撄犯之路。”11月12日,在第二届“中坤国际诗歌奖”的颁奖典礼上,阿多尼斯这样发表自己的受奖词。这个中国民间诗歌奖向阿多尼斯颁发了为母语非中文的诗人而设立的B奖。

  据诗人欧阳江河透露,包括唐晓渡、西川、翟永明和他在内的7名终评委,无一例外将选票投给了这位叙利亚裔的黎巴嫩诗人,意在表彰这位思想家诗人的风骨、持守和卓见。

  这份卓见最早来自他家乡的人民。在那座位于叙利亚海边的小镇上,这个出身贫苦、名为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伯尔的小孩,从小就要帮助父亲种植橄榄树和烟叶,并且,一直到13岁时,他还没有上学。

  正是在那里,他学会了坦然面对死亡。多年后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他的笔下充满诗意。虽然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未听过哪个农民以担忧或恐惧的口吻谈起过死亡,村民们把死亡当作新生,当作另一个春天的来临。后来他渐渐理解了村民们与生俱来的智慧,当被问到受到迫害或威胁是否害怕时,他会笑笑说:“我不怕死,只怕生。”

  作为其祖国的批评者而闻名的阿多尼斯,最早是凭借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才得以进入学校的。14岁那年,他向路过的总统吟诵自己的爱国诗歌,得到的奖赏就是由国家资助其读书。

  长大以后,他一度成为阿拉伯世界极富争议的“背叛者”。大学毕业后,阿多尼斯进入叙利亚军队服役。他一度投身于左翼政治,并因此入狱6个月,同时被叙利亚作协开除。

  “阿多尼斯”这个笔名,来自希腊神话,意为美男子。不过,当他的第一首诗作发表后,杂志的编辑约见这位未透露真名与地址的年轻诗人时,出现在门口的“美男子”让他们吃惊:一个稚气未脱、满脸乡土气的农村大男孩,身着皱巴巴的裤子和衬衣,脚穿一双满是泥的、与身材不配的大靴子。

  正是这个乡下后生,为阿拉伯诗歌以及伊斯兰文化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他迄今为止出版了21部诗集,并著有文化和文学论著16种及部分译著。其中4卷本文学史著作《稳定与变化》出版后,更是在阿拉伯文化界引起震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薛庆国认为阿多尼斯的诗歌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另一面:“人们一想到阿拉伯就是清规戒律,或者落后、封闭和黑暗的世界,但阿多尼斯的诗歌却充满了文明、现代诗性和光辉。”

  有人将其比喻为现代阿拉伯诗歌中的艾略特。在他的荣誉清单上,布鲁塞尔文学奖、马其顿金冠诗歌奖、让•马里奥外国文学奖、卡佛文学奖等国际大奖都赫然在列。自2023年起,他更是连续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在中国,有人则用更通俗的方式,称他是阿拉伯世界的鲁迅。一天晚上,他坐在北京大学民主楼的讲台上,向听众讲述过往。

  讲台下,有来自经济系的大一新生,也有裹着粉红色头巾的也门妇女——能够容纳上百人的教室里挤满了人,有的站在过道里,有的手握他唯一的中文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还有人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他的演讲。无一例外,他们都是这个阿拉伯诗人的忠实“粉丝”。

  “他的诗充满了加速度和浓度”,一个北大女生激动地说,“更重要的是,诗歌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我想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能总是歌功颂德,也要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这种评价让唐晓渡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人。“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如何挑战官方话语的统治地位,如何在传统诗歌文化日渐衰落时寻找出路。”唐是一名诗歌评论家,他表示,第一次读到阿多尼斯的诗歌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读到了“发育完全”的朦胧诗。

  去年,唐晓渡所主持的帕米尔文化研究院,邀请薛庆国将部分阿多尼斯的作品翻译发表在自己主编的《当代国际诗坛》上。如今,由该研究院主办的“中坤国际诗歌奖”,又把荣誉授予了阿多尼斯。

  10年前,当薛庆国还是驻叙利亚大使馆的外交官时,在办公室里看伦敦阿拉伯文报纸《生活报》。这份报纸是阿拉伯世界最为重要的知识分子报纸,当时每半个月刊登一篇阿多尼斯的专栏文章。

  “当时我还以为这个阿多尼斯是个年轻人,因为言论尖锐而且颇具锋芒。”薛庆国回忆说。不久,这位外交官得到了一本阿多尼斯的诗集,从此“爱不释手”,边读边将中文翻译写在诗集的空白处。

  今年,译林出版社联系薛庆国,希望出版一本阿多尼斯的中文诗集。几经周折,薛庆国联系上居住在巴黎的阿多尼斯。当他婉转地提出,由于诗歌很难畅销,能否授予出版社版权时,得到的是痛快的回答:“我不要钱,但我要看到一本好书。”

  作出这个回答的阿多尼斯,早年曾在叙利亚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据说,新婚时去办结婚登记,他连折合几块钱人民币的印花税钱都交不起,最终还是登记官员可怜这对新人,替他们交纳了这笔费用。

  如今,这位享誉世界的大诗人和思想家,同时享有拼贴画艺术家的身份,据说一幅画的价钱要比10本诗集的版税还高。但即便如此,这位诗人还是自己收拾行李,也经常做家务。

  在颁奖典礼上,叙利亚驻华大使哈勒夫•穆罕默德•杰拉德也应邀出席。这位大使表示读过阿多尼斯的诸多作品,并赞扬诗人代表着当代阿拉伯文化中创作、荣耀和诗歌的丰富多彩。

  但没过一会儿,当阿多尼斯上台发言,依然我行我素地对自己的故乡进行了批评:“如果说阿拉伯世界过去只有诗歌的话,现在连诗歌都要失去了,我们的世界到底怎么啦,人类文明到底怎么啦?”

  对于这些批评,大使宛然一笑:“这并不损害我对这位诗人的尊敬。并且,他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就是这样宠辱不惊。”唐晓渡说。自从离开叙利亚后,阿多尼斯来到了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这座在阿拉伯世界素有“政治的边缘、文化的中心”的城市。阿多尼斯在参与创办了阿拉伯现代诗歌史上最具革命意义的《诗歌》杂志。可惜到了1980年代黎巴嫩又陷入战争,阿多尼斯不得不流亡法国,开始了半生的旅居。

  “他属于一个国家,却无法在其中居住;他居住在一个国家,却无法归属其中。”阿多尼斯用诗歌描述其中滋味,“他有多重身份,因为他只有一个国度:自由。”

  尽管如此,他并不打算在即将动笔的自传中,记录下自己在叙利亚坐牢的内容。“尽管那是我一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刻”,阿多尼斯仰着头说,“但我不会写出来,因为那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侮辱。”

  “哪怕这个国家有一个人爱我,或者我爱着其中一个人,也会让我忘却所有的痛苦。”末了,这位诗人总结说。

  这位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正在逐渐失去往昔的锋芒。据说,他近年来对阿拉伯现实的批判似乎鲜有以往那么激愤。对此,阿多尼斯无奈地表示:“因为我发现一切都不曾改变,也很难改变。我真的感到疲惫了,也不愿总是重复自己。”

  只有在诗歌中他才能够找回自己。颁奖典礼上,他缓步走上台阶,在讲台上缓步片刻,然后挺直后背、放松四肢、甩头后仰,满脸绽开明亮的笑容,最后轻轻闭上眼睛,开始朗诵诗。他表情宁静,好像漂泊许久之后终于回到家乡一样。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八年级关于2023《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zuowenjie.com/a/6552e79ca739384757101aa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