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钟声晚,归雁古城南-散文1200字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落霞钟声晚,归雁古城南-散文1200字的相关文章:我明白,无论我置身何处,故乡的古城仍旧会在岁月斑驳错落的光影中投下温婉风韵的影子。那青石短街,那庙宇青烟,都会在那一方山明水秀之中,静候归来的雁……重新回到这熟悉的地点,远...
我明白,无论我置身何处,故乡的古城仍旧会在岁月斑驳错落的光影中投下温婉风韵的影子。那青石短街,那庙宇青烟,都会在那一方山明水秀之中,静候归来的雁……
重新回到这熟悉的地点,远远望见大理石板上熟悉的字眼,城门的弧度比记忆中的不知矮了多少,但城楼飞檐上的四只古铜铃仍旧倒着记忆中好看的青色。
故乡,湟源,丹噶尔古城。我带着从繁华的城市里抽出的一丝闲情和眷恋,回到了这记忆的起点。
湟源,有着“湟水源头”之意,《汉书》中曾记载:“湟水出金城临羌塞外,东入河。”然而这有着水一般隽永宁静意味的小县城,在历史中却并没能如它之名一直安稳下去。唐朝时期,划分全国为十道,废西平郡,设置鄯州都督府、湟源鄯城县地。唐开元二十二年改为吐蕃属地,湟源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马互市”,自此成为中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要塞;雍正元年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起事,也曾以湟源为据点,进行反清运动,后被巡抚大将军年羹尧所奏,特准“以日月山为集,不准擅移。”军事、外交等方面居要冲之位,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又居要塞之地,原本平凡的湟源,在历史中被冠以“环海商都”的头衔。它是喧嚣中独有的一处平静,亦是浩瀚历史中不争宠的宠儿。
生于这样一方水土,也许是我的福气,而后知后觉发出的感概多少让我自己觉得羞愧。是有多久没回来了?
望着古城城楼上的铜铃,抚上古城城墙的石板,那粗糙凹凸的质感,是伏在湟源脖颈上的血脉,是回荡在历史风雨兼程中鲜活的心跳。
湟源在历史发展中所占有的地位,在人们提起丹噶尔古城时,或许就不得不腾出那么一亩三分地了。雍正五年,筑丹噶尔城,乾隆九年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以丹噶尔路通往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及蒙准丹噶尔往来交易之所为由,向清政府上奏,后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它泄。”或许正是这样一个举措,使丹噶尔古城从此与湟源血脉相连,在历史的潮流中应运而生,与湟源共享“茶马古道”之称,带动着湟源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大理石板上,繁体字刻着“丹噶尔城”四个字;其后石雕的牦牛和商客,暗示了它在唐时期“茶马互市”的繁华和清时期“小北京”的富庶。城墙上方的“拱海门”三个字,在幽幽的岁月洗礼中泛着光。
走进老城,其左手边便是它的灵魂所在——城隍庙。踏进去,跨过那斑驳落漆的檀木门槛,绕过那多年前戏台上冷却的离合悲欢,两侧的画壁一半阳光一半晦暗,十八阎罗王在壁画中呈现出阴曹地府中的凝重气氛。远远地,隔着那两三级的台阶,看见焚香的炉和老旧的钟,守庙的老人依旧,只是容颜早已不同。袅袅的青烟,承载着信仰,缓缓地讲述着从前。
踩着老城街道上的石板,绕过写有“人杰地灵”“政通人和”字样的牌匾门,我闻到了丝缕陈醋的香,嗅出了甜醅的甘,尝到了酩留的醇,觉出了故乡的真。
我曾记得每逢腊八时节,老街两侧的商户都会在街道两旁支上一口大锅熬腊八粥,约定俗成的“万人腊八节”,吃出的是民风的淳朴;我也记得每到元宵佳节,老城里点亮的各色排灯,深情演绎了“排灯之乡”的风情。色彩斑斓的排灯,点亮的,从前的故事,不眠的,是历史的此去经年。
我在湟源,在丹噶尔城的街道上,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好长。但我明白,无论我置身何处,故乡的古城仍旧会在岁月斑驳错落的光影中投下温婉风韵的影子,那青石短街,那庙宇青烟,都会在那一方山明水秀之中,静候归来的雁……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落霞钟声晚,归雁古城南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zuowenjie.com/a/6562b744caa6c837f1033a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