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鹞-关于方言的作文1200字

作者:作问界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22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放鹞-关于方言的作文1200字的相关文章:放鹞,是绍兴人的方言,也就是放风筝。阳春时节,风和日丽,郊外或广场,摇曳百丝,风动鹞鸣,仰望晴空,纸鹞飘忽,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去外婆家和三表弟一块在田野里放过鹞。那时的鹞是我们...

放鹞,是绍兴人的方言,也就是放风筝。阳春时节,风和日丽,郊外或广场,摇曳百丝,风动鹞鸣,仰望晴空,纸鹞飘忽,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去外婆家和三表弟一块在田野里放过鹞。那时的鹞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三表弟做鹞确是内行,他答应我做衣裳鹞去放。为了做鹞我一切听他指挥。三表弟吃好中饭后,拿了把钩刀,叫我一块上了屋后的小山,在崎岖的上路上,从东往西走去,来到了一片竹林。他很快地砍了一根小竹子,随手往肩上一扛往山顶走去,我跟着后面来到了山顶,三表弟三下五去二,把竹稍留在了山顶,叫我一块拿着竹竿下山溜进了家里,二人开始做鹞。

三表弟用钩刀把竹竿劈开又劈开,一直把竹劈成毛线针粗细才住手,然后用钩刀把细竹棒刮光。接着,用手当尺量长度截鹞骨子,他先后截了七根长短不一的细竹棒,在地上摆成“衣裳”形状用线扎牢,又按“衣裳”的长度截了根细竹棒,放在“衣裳”的中间,用手拿住试了试重心是否平稳后,再用线扎牢,鹞骨子做好了。开始糊鹞,三表弟把鹞骨子放在报纸上,用糨糊粘住,又用三根较牢的线成三角形分别扎牢在“衣裳”的两只袖管上和下面的中心点,把三根组合成一根,拎着手里试一试是否平衡,然后把农村种田用的细绳作鹞线与鹞联结起来,待糨糊干了,拿到田野里进行试放。在试放时,先在鹞的下面系上鹞尾巴,鹞尾巴用的是稻草搓成的绳。我举着鹞,三表弟拿着鹞线,大家齐喊“一二三”,我迅速将鹞往空中抛去,三表弟快速奔跑,边跑边牵动鹞线,使鹞升上天空。如果鹞左右摇摆掉下来,对鹞尾巴的长短要调整,我们俩反复调整了三次,终于把“衣裳鹞”放上了天。当我牵引着凌空飘舞的鹞时,我的心情真的比吃蜜还甜,至今难忘。

纸鹞,书上又叫纸鸢、风鸢,现在都叫风筝,源于中国。相传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公输班为军事需要,曾做木鸢飞空以窥宋城。秦末,韩信发明篾扎风鸢。西汉时以纸代木,故称“纸鸢”。五代的李邺在纸鸢上装有竹笛,风动笛鸣,似古筝响于天空,从此,人们把纸鸢改叫“风筝”。

风筝,在隋唐时逐渐被民间广为制作,成了人们喜爱的娱乐工具。到了宋代,民间于春日放风筝已十分普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有放风筝的生动情形。此时,社会上已出现了一种专门做风筝的艺人,被称为“赶趁人”。明清两代,风筝发展更为普及,明代大画家徐渭曾写了37首咏风筝的题画诗,其中一首“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而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成为吟咏风筝之绝唱。

风筝式样多种,有禽、兽、虫、鱼、龙等。它主要分为“硬翅”和“软翅”两大类。“硬翅”风筝的翅膀坚硬,吃风力大,飞得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得远。风筝不仅为科学和军事做出过贡献,而且还是一种融观赏与健美于一体的高雅娱乐工具。

放鹞,融愉神情、动形体、畅气血、练视力之功于一身,是老少皆宜的户外活动。宋代李石在《续博物志》中云:“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放鹞大都在宽阔的广场、郊野,人们在沐浴着和煦的春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应天顺气,拉线凝神,有张有弛,一切忧虑烦恼早已置之度外,收到了健脑益智、灵活四肢、锻炼目力、畅通气血之功。

现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让我们趁着这大好时光,走出户外,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蓝天下去放鹞吧!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放鹞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zuowenjie.com/a/658cd71948ec65d89305a9f1.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