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观-随笔600字

作者:作问界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67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孔子的教育观-随笔600字的相关文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三种境界,从不知之者到知之者,只要心里愿意,是很容易、很迅速能做到的。但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则需要过程,这也是学习的人最常...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三种境界,从不知之者到知之者,只要心里愿意,是很容易、很迅速能做到的。但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则需要过程,这也是学习的人最常经历的过程。最高层次的“悦”,是我们毕生追求的境界。

《论语》中也有其他能表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

子曰:“有教无类。”此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指向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种指向则是教育对任何人都是有用的。资质不同的人,所应接受的教育内容不同。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即“因材施教”观,实际上是指向了教育的“特殊性”层面,“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钱穆先生这样理解:“不心愤求通,我不启示他。不口悱难达,我不开导他。举示以一隅,不把其余三隅自反自证,我不会再教他。”

由此观之,在教学中,“学”也才永远是根本。一切最终结果,取决于“学”,而非“教”。好的教育,可以决定你的上限有多高,但完全无法决定下限有多低。

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为何大发雷霆?不就是学生白天睡觉了吗?孔子至于这么“小心眼”吗,怪罪弟子浪费时间、违背知行合一的要求等等。虽然这些原因都有道理,但都不够准确,切乎根本。究其原因,还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教育,想:“学”的根本性与不可替代性和“教”的相对无力。宰予其实是贤徒。孔子虽然生气,但实际仍然关心和重视他。

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有多高?其实不是过于严苛,而是实事求是。相对的特殊性、相对的标准,才给因材施教带来可能性和有效性。

学,永远是本位。

版权作品,未经《作问界》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孔子的教育观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zuowenjie.com/a/667683cc6236c9e66a08df63.html

分享到: